新闻中心 /News
有多星空体育官网少年轻人把自己送进了老年大学?
“本想给爸妈报名,结果成功把自己送进去了。”最近,在社交平台上,“老年大学”已然成为网友口中的热词,许多网友纷纷晒出自己报名老年大学的经历,引来不少人在帖子下面留言。或许是出于好奇,不少人原本抱着猎奇的心态点开帖子,没成想最后却成功被帖文种草。
每个学期只需花费不到500块,就有钢琴、瑜伽、舞蹈、声乐、素描…多达几十种的课程可以随意挑选。乐器有初、中、高、演奏、专修等一系列难度等级;瑜伽又分为塑性、美颜、力量、调理等等好几个类别,如果你是小白可以从初级一路“晋升”到高阶。
近年来,随着“性价比”消费掀起热潮,除了报名老年大学外,参加“夕阳红”旅行团、去长者饭堂吃饭等原本适用于银发族的消费活动,如今也开始在年轻人中风靡。低价成为“蹭老式消费”迅速火起来的重要原因,但银发群体中轻松、不内卷的“氛围感”,才是让年轻人真正感到惊喜的意外收获。
当两个不同年龄的群体在消费场景中产生了更多“交集”,也就意味着银发群体和年轻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跨越代际的互动模式”。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姚华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蹭老式消费”可以加深两个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与其说是年轻人单方面的“蹭”老,不如说是两个群体之间的一种“互蹭”。
接受记者采访时,在广州工作的阿瓜正兴致满满地准备书画课需要用到的材料。距离开课还有几天,但阿瓜早已从书画群的返图中提前“体验”了一把课堂的情景:老师坐在讲桌旁指导书法写作范式,周边围了一群正在认真听讲的学生,一个个看起来也不过20多岁。“真的都是年轻人”阿瓜感慨道。
早些时候,阿瓜偶然在社交平台上刷到有人分享上老年大学的帖子,第一反应是“还有这等好事?简直就是打工人的快乐源泉!”不敢相信的她又重新把帖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随即立刻搜索还剩下哪些课程。多方比对后,阿瓜发现有老年大学不仅不限年龄而且还可以报名,于是果断加入了周三的书画班。
“我是做广告的,一般10点以后上班,稍微比较灵活些,所以上午有空。”阿瓜告诉记者,她之前也有在省歌舞机构的培训班学习舞蹈,价格也不贵,约是市场价的一半,但比起老年大学兴趣班,显然后者更“香”。
近年来,随着一股“反向消费”风潮在年轻人中兴起,“性价比”也成为年轻群体中的热词。根据今年5月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者洞察》,约半数左右的消费者更加认同消费选择需要独立思考,按需购买不攀比。在保持科学消费观的前提下,看重性价比、按计划购物的消费者占比达到80.4%。同时,消费者更趋向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使消费价值最大化。可见,用最低的投入来换取大的回报,这种消费方式无疑更能击中当代年轻人的心。
记者多方搜索了解到,老年大学兴趣班一般按照学期制上课,每学期的费用基本控制在500元之内,课程数12至16节不等。周末班价格略高一些,但基本也都能控制在1000元以内。但与其低廉的价格相反,老年大学兴趣班无论在课程种类的数量还是教学配置上,都有着不低的质量和水平。
阿瓜向记者表示,老年大学吸引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看起来很专业”。记者从多所老年大学官方平台了解到,在老年大学任教的教师有不少是国家级演员、专业协会会员,有着非常亮眼的简历和丰富的教学经历。不少学员也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老师经验丰富,上课非常耐心,教学也很细致。
对于首次报名老年大学的Maggie来说,老年大学兴趣班则能够让她通过更低的“试错”成本来找到自己真正的爱好。“外面的兴趣班一般都会头热选择办卡,但是后面可能会发现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或者坚持不下去,那么就是白白浪费了几千块。”而老年班课程种类多、价格低,是尝试接触并找到自己兴趣点最具性价比的方式。
另一位95后小提琴学生陈锦凤也提到,老年大学课程毕竟是1对多,效果肯定不如1对1要好,但好在价格便宜,也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好的练习环境。“你找到一个伙伴,然后偶尔约一下一起练琴,那样子是有动力的,不然一个人练很难坚持。”
当一群年轻人开始纷纷尝试“跨界消费”:去长者食堂吃饭、报老年团旅游、在老年大学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原本是被低价吸引的他们,进去后才发现无内卷、无压力、轻松舒服的相处氛围,才是性价比的极致。
Maggie告诉记者,她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感觉非常新奇,因为之前从没有过和叔叔阿姨一起上课的体验。但同时她也有一些担忧,“不知道那些长辈们是怎么看待一个年轻人到这个班级里来的。”但与设想中的不同,Maggie的顾虑在第一堂课结束后竟然完全被打消了。
“可以看出长辈们对于一些年轻人的到来,并不觉得很稀奇,反而是在课堂上的时候老师和长辈们会主动鼓励让年轻人坐到前面来,因为有些时候需要拍笔记,他们会觉得年轻人拍照拍视频会更好。”Maggie提到,比如他们人手一本教材,而当我们说已经在网上找了电子教材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果然是年轻人”。
另外,在Maggie看来,老年大学的课堂氛围也相对更加开放和自由,“并不像上大学的时候会有一些什么成绩考核的压力,学生和老师之间不会有那种类似于上下级的关系,就是比较轻松自在。”阿瓜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他们会更包容,而且大部份银发族心态都比较乐观,听他们讲话也蛮有意思的。”
在这里,甚至没有清楚的e人和i人的界限,e人不愁没人可聊,i人也不必担心为i变e。所有人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存在”方式。哪怕是i人,也可以在课堂中肆无忌惮地“放飞自我”。
阿瓜就是个典型的i人,当她把报老年大学的事情告诉同事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全是问号,继而表现出了震惊,觉得和银发族一起上课会不会无聊。但阿瓜态度乐观,“我是i人,不需要社交,哈哈哈。”
阿瓜告诉记者,前几天班群里选班长,主要的职责就是上课做好记录然后在群里同步给大家,但老师说了好几遍愣是没人想当。也有学生被举荐,但当事人觉得自己画技不好推掉了,“然后我主动当了,有点好笑的”。阿瓜向记者表示,来上课开心就好了,不要有负担。
就在采访的间隙,阿瓜在班群里获得通知说要携带寸照和身份证,办理学生证使用,“很有仪式感”阿瓜激动地表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挺大的,“上个兴趣班”也可以让两点一线平淡的生活有趣些,“我都不敢想我退休后有多快乐”瑜伽服制作工艺。
今年以来,“蹭老式消费”开始在社交平台风靡,许多网友留言表示“好羡慕啊”“我也想学”“哇!年轻也可以报么”,甚至不少网友留言询问报名方式和上课的地点。而“蹭老式消费”现象风靡的背后,也反映了两个群体背后某些实际的需求。
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姚华松认为,当下年轻人热衷的“蹭老式消费”活动普遍有一个共性,就是低价。而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可能会弱一些,进一步说明年轻群体的经济压力相对是比较大的。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下,年轻人需要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调节压力的一种轻松而轻盈的方式。
而上老年大学则是年轻人在压力下,主动去体验不同生活方式的一种尝试,在姚华松看来,这是一种积极的调整。姚华松提到,年轻人跟老人在一起很愉快地讨论问题、学习东西,对于年轻人而言,就是一种“很真实的生活”。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方博野认为,“蹭老式消费”本质上反映的是当下年轻人对日常的、慢节奏的生活的需求。在她看来,当下的年轻人已经厌倦了那种“特种兵”式的打卡旅游和小红书、抖音晒照为目的的“形象经营”式的旅游,需要回归到生活本身。
可以说,“蹭老式消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某些需求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但它并非完全是一个经济话题,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这种“跨界”的消费方式,会加大两个群体之间的接触,从而形成一种“跨越代际的互动模式”,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银发群体中存在的“孤独”的心理状态也是两位学者共同提到的一个点。方博野告诉记者,在一些实地走访中会发现,大部分老年人还是欢迎年轻人加入他们的。“因为老年人其实也很孤独,也想接触一些新的东西。”
同样,在姚华松看来,两代人之间的相处和互动才是所谓“蹭老式消费”最核心的内容。对年轻人而言,可以在老年人身上学习到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而对老年人来说,也可以去学习感受年轻群体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活泼的氛围。而在讨教、交流的过程中,老年群体也会在分享和被倾听的过程中获得很大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因此,与其说是年轻人单方面的蹭老,不如说是两个群体之间的一种“互蹭”。
Maggie向记者表示,当她看到叔叔阿姨们到了一定年纪还能坚持学习,还在寻找热爱的东西时,自己也会觉得很感动。“就是很为他们高兴,因为身边有很多长辈其实到这个年纪,可能觉得这些已经无所谓了,他们不会再有那种冲动。”
方博野提到,现在我们普遍将城市老年人视为弱势群体,资源向他们倾斜,但可能年轻人同样也需要这些资源,但是不会反映需求,从而导致需求被忽视了。当他们发现有资源可以使用,而且这些资源有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时,年轻人就会去使用本来提供给老年人的资源。
11月3日,记者实地走访了广州某老年大学的合唱课堂,因为是工作日,课堂中的年轻人数量并不多。记者从授课教师处了解到,可以招生60多人的班级现在仅有30多名学生,年轻概有3-4位,总体来说还有不少的学位空余。该授课老师告诉记者,他也始终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入,因为合唱也需要有一些“新鲜血液”的传承。
记者也从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实际上真正被年轻人“挤爆”的老年班还是少数,开放给年轻群体的老年大学也并非多数,许多学校依然存在年龄限制。但也有些老年大学会提供一些周末的“活力班”课程,开放给年轻人报名,价格相比普通班也会略高一些。
在姚华松看来,“资源”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一个硬性的指标或范畴,而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流动的。从现实的角度看,年轻人的加入可以为彼此都带来一定的好处,这对于整个社会效益而言是有增量的。方博野认为,蹭老式消费有可能会提高公共服务的利用率,在增加设施使用率的基础上,促进社区代际融合。
同时,方博野也向记者表示,如果可供消费的资源有限,确实可能会产生挤占老年人资源的问题。因此,如何在不挤占任何人利益的情况下合理分配资源,提升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从而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可能需要进一步去考虑,而这一点则需要“公共服务供应方和社区工作者共同去协调和解决”。